“国民美德天伦爱
华夏岐黄稀世珍”
– 记香港校友谭国华、刘爱珍伉俪

谭国华、刘爱珍伉俪是湘雅医学院53届校友, 并于1974年回到香港. 为了能使自己在祖国名校湘雅医学院所学知识服务于香港同胞, 谭、刘伉俪抗争于争取”香港医学会执照考试资格”的前线. 当年他们和一些同是70年代来到香港的医生们共同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游行等集会, 争取在港内地医生同样可以考取”香港医学会执照考试”的合理正当权益, 最终争取到在港内地医生可以参加执照考试的资格, 并在取得香港执业执照后, 即可合法为群众治病救伤.

从1977年至今, 谭国华医生一直担任湘雅医学院香港校友会会长, 多年来, 联络动员香港校友与母校保持密切联系, 并为支持母校发展贡献卓著. 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的刘爱珍医生, 曾连续四届担任湖南省海外特邀香港区省政协委员; 并推荐香港知名教育家、湘籍人士李莎莉校长及某企业公司董事长为湖南省省政协委员, 为湖南作贡献; 迄今刘医生仍连任湖南省及长沙市海外联谊会理事至今. 谭国华刘爱珍伉俪还分别担任香港磊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及董事. 1986年湖南省电视机厂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也是他们当年的中外发展公司引进的.

千里姻缘一线牵

谭国华医生在香港出生长大, 现已进入退休之年, 但举手投足间仍有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 刘爱珍医生则是典型的湖南妹子, 为人爽朗热情. 两人互敬互补, 虽然有时也会因处事方式看待问题的观点和角度不同而争执, 但都会互相包容, 体谅解决, 已结婚57载已过金婚之龄的谭刘伉俪, 堪称最佳眷侣.

谭医生在中学时代一直怀揣悬壶济世的梦想, 碍于家庭条件有限, 难以支付留港或海外求学昂贵的医科学费, 幸得当时内地大学有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条件, 在”南湘雅, 北协和”的举世名声下, 最终谭医生选择了湘雅医学院就读, 享受了祖国5年本科优质医学训练, 并以优秀成绩”三好学生”荣誉于1958年毕业, 为悬壶济世的梦想打下坚定的基础. 大学毕业之后, 谭医生和当年身为共青团员的刘医生喜结联理, 共同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祖国建设, 来到贵州省开创新的天地.

这段共同在湘水之滨的求学生涯, 造就了两位的相识相知相爱相守. 那个年代上课的座次严格固定,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一般, 谭刘两人刚好是同桌, 在进修过程中, 出身于以中文教学的长沙市周南女子中学的刘医生英语基础较差, 经常得到毕业于香港著名英文教学的男女圣保罗中学(St. Paul’s Co-Ed)的谭医生的英文辅导, 一来二去之间, 两人加深了了解, 并在共同学习和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 好感与情愫渐生.

这段萌生于青春校园的浪漫爱情故事中, 还有一个有趣的桥段. 当年谭医生的乒乓球技术一流, 曾获得湖南省市乒乓球赛冠军, 夺冠的照片摆放在彼时长沙最知名五一路口的”凯旋门”照相馆展览, 恰巧就在刘医生家附近. 在那个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年代, 谭医生英姿勃发的特写照片摆在最负盛名的摄影店显眼位置, 真有明星般帅气的风采和知名度, 进一步俘获每天回家路过的刘医生家人的认可. 就是这样, 谭刘医生的才子佳人般的纯真爱情故事始于象牙塔, 并随着光阴的流转, 谱写成一曲甜蜜动人的感人篇章, 回荡在举案齐眉与相濡以沫的细水长流中.

杏林春暖业精诚

谭、刘伉俪从湘雅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南建设, 曾参与抗疟、农村医疗队等工作, 为基层工农治病. 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过程中, 磨练工作技能与生活毅志.谭刘医生共同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 对从小在城市生活长大的他们来说, 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历练与痛苦, 即使一起共事的同事们和接受他们服务的工农群众们都对两人解决困难的坚强毅志敬佩不已. 而他们在回首这段激情燃烧的艰苦工作与生活的光辉岁月时, 都淡然地视作一种人生的磨练, 增强了以后面对困难的斗志与决心.

因考虑陪伴照顾年迈母亲的需要及子女的教育因素, 谭刘医生决定在1974年” 国家开放海外侨生回流出生地政策”的响应下返回香港. 初到港时, 他们都已年近40岁, 经济状况不稳定, 且事业发展无着落, 谭医生决定备考美国的ECFMG医生执照考试. 在备考期间, 为避免子女的吵闹, 他每天挑灯夜战从深夜学习到天明, 最终一次性就通过了执照考试. 在得知考试通过的那一刻, 谭医生因胃出血而倒下了, 这时大家才知道他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完全察觉不到身体的不适, 一旦紧绷的神经放松, 身体的疼痛就开始显现. 与美国ECFMG医生执照考试类似的还有香港医务委员会的执照考试, 考试科目涵盖医学类全科, 参加者众多, 通过者甚少. 苦心人天不负, 1977年起, 两人都先后取得了执照, 谭医生更是当时首批执照获取者. 回望这段峥嵘岁月, 谭医生表示, 支撑自己坚持到底的是对个人前途、专业爱好以及家庭生活负责任的决心, 及势达目标的坚毅奋进精神.

不仅如此, 谭、刘医生伉俪更鼓励其他在港同学校友复习备考. 同期来港的很多湘雅同学都陆续通过了香港医务委员会执照考试, 这是在港校友积极奋进的写照, 也是对湘雅教育质素的一种有力佐证.

谭医生诊疗室的墙上除了医学插图和奖章, 还有副书法作品是谭医生的座佑铭:”努力”. 虽然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却激励着他不断奋进,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70年代初来港, 已过中年前途无望之时, 正是这两个字鞭策他不断奋进不断努力, 得以通过美国ECFMG和香港医生LMCHK执照考试.

在两人都先后通过了香港医务委员会执照考试后, 谭医生决定放弃去美国做医生的机会, 一起留在香港从事医疗工作. 谭医生凭借出色的外科手术水平, 进入著名的圣保禄医院收症及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在港从医三十多年期间, 谭、刘二位医生还先后为数间著名公司及机构服务, 如美国AIA, 英国保诚等保险公司, 学校儿童保健, 某些企业职工等. 刘爱珍医生还于1982年开始担任”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义务医生”十余年, 并获颁发”十年服务奖状”. 现在两人的诊疗室内挂满了康复病人的感谢锦旗和字画. 其中一幅”国民美德天伦爱, 华夏岐黄稀世珍”的藏头藏尾诗, 不仅表达妙手回春的感谢之情, 更大加赞扬了谭国华, 刘爱珍伉俪的仁心仁术.

饮水思源报春晖

身在香江, 心系岳麓湘江. 二位校友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支持校友会的组织和发展.

1977年谭国华医生当选湘雅医学院香港校友会会长, 出席当天会员大会的共有七十多位校友, 包括服务于政府医院、养和医院、私人执业的专科医生及相关行业从业者等. 湘雅医学院香港校友会不仅积极助力在港校友凝聚力的提升, 还直接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多年来一直履行医学院及学校的访港交流团的接待工作、经港出访外国的校领导、老师及校友的枢纽接待工作.

刘爱珍医生一直热情地协助谭国华医生组织香港校友会的活动, 联络校友们交流互助. 她本人也担任长沙市周南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 履行着接待、联络, 与母校互通讯息的联谊桥梁职责, 并关心周南母校的建设发展工作, 比如出资建设学校”标准化生物实验室”; 并和在港校友钟期荣博士 (原香港树仁大学校长), 陈淑芳校友设立个人奖学金; 及全体在港校友捐资设立”香港周南校友会奖学金”, 以扶助贫困学生.

谭、刘二位医生支持热爱教育事业, 除了积极培养三位子女赴美国史丹福大学, 加州大学等深造并获得各自专业硕士学位外, 80至90年代亦帮助了不少友人儿女出国深造, 并获得优异成就. 其中, 1995年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全美当选者30人, 其中仅有4位华人)的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博士生的司捷教授, 就是由谭、刘二位医生于1988年担保, 并协助去美国深造的. 世界知名学者司捷教授不但以优异学识成为4位华人获奖者中的一位佼佼者, 并成为”ASU”大学的终身教授进行教学及科研工作. 现在她经常返回清华大学母校进行学术交流工作. 谭、刘二位医生对因教育培育工作的重视, 而间接地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取得理想成果而感到欣慰.

1994年, 湘雅医学院附属三院破土动工, 得知建设资金并不充裕的消息, 谭医生积极联络和动员香港校友捐献资金支持母校发展. 香港校友们反应热烈, 共筹得捐助约120万人民币. 捐款主要用于兴建”港澳校友楼”和购买两台救护车. 港澳校友楼落成后, 谭国华校友应邀题字”港澳校友楼”以作纪念. 谭医生多次组织香港校友们返回母校探师访友和参加各种大型活动, 如湘雅医院建院百年庆, 湘雅医学院建院90周年, 湘雅三院建院20周年等庆典活动, 及参观中南大学等. 并受到历届校领导包括黄伯云校长等的盛情接待.

2001年, 中南大学由湘雅医学院, 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 2011年, 在中南大学组建十周年之际, 原三校的香港校友会共同努力筹备组建中南大学香港校友会. 谭国华刘爱珍伉俪积极动员湘雅校友参与筹备工作和出席庆典活动. 现在谭国华、刘爱珍伉俪分别是中南大学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及常务副会长和名誉会长. 尽管年事渐高, 但他们仍亲自出席校友理事会及各种活动, 为校友会发展献计献策, 并多次慷慨解囊为校友会捐款赞助, 同时也热心解答校友们的健康就医咨询.

他们两人仍然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坚持参加香港医学会的医学讲座研讨会等, 继续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医疗事业, 积极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

选对行业, 成就一生; 选对伴侣, 幸福一生; 选对朋友, 甜蜜一生; 面对家庭, 出力出汗; 面对事业, 勤奋力干; 面对朋友, 真诚相待. 如今在香港校友们的心目中, 谭、刘二位医生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校友的榜样, 他们既是幸福的模范夫妻, 又是爱岗敬业的医学伙伴及热心支持大学、中学校友会的校友, 他们艰韧不拔的毅志和乐善好施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轻校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