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3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获神经生物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青年科学家奖。工作获多项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及国家自然基金委中港联合基金支持。在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潜心笃定求学路
夏教授于1988年进入湘雅医学院学习。在校期间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五年本科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为日后求学及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科第四年时,夏教授并没有随大流去找份安稳的工作,而是想继续深造和科研。当时夏教授就已经对神经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确定了日后研究的大方向。尽管当时信息封闭,夏教授通过湖南省图书馆查阅招生信息等途径,了解并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在上海脑研究所期间接受了更多的科研训练并且在硕士第一年就取得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
由于当时硬件条件的落后,夏教授进行试验的部分仪器都是自己制作的。考虑到海外有更好的科研设备和环境,夏教授决定申请海外的大学进行博士研究。1996年夏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师从Richard L. Huganir教授,开始科研工作,并于博士期间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发表了两篇论文。其后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孜孜不倦育人道
夏教授2002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现在任生命科学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夏教授谈到,自己在教学中会教导自己的在读博士生科研是一个Winner-take-all Game(赢者通吃的游戏),不仅仅是因为科研成果讲究优先权,也是希望在读的后辈也能养成更好的融入教研室高效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形成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因此,虽然夏教授的教研室没有强制性的作息要求,但是在读博士生都争分夺秒地跟进试验进度。正是这种认真踏实的人才培养态度,才使得夏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是走在国际前沿并有所突破。
在夏教授的努力推动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部在2012年签署了联合培养临床医学博士/理学博士(MD-PhD)双博士协议。每年在中南大学挑选八年制学生赴香港科技大学参加理学博士培养计划,完成11年左右的学业后,由中南大学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由香港科技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双博士计划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医学领军人才,意味着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或者不治之症时,不仅能够按照现有规范治疗,还能够着手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夏教授现在还担任中南大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怀着对母校培育成才的感恩,夏教授为中南大学香港校友会的筹备和组建做出了积极贡献。夏教授尽管科研工作繁忙,还是关心和支持来港年轻校友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参与和支持香港校友会的活动,长期与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
矢志不渝科研人
夏教授现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主要研究学习与记忆, 突触传递的分子机理,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分子及细胞机制。夏教授认为科研工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捷径”,作为一份职业而言,也难言轻松,但是他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种兴趣带给自己持之以恒的态度,使得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近年来大学的综合排名以及职称评定都与论文的数量相联系,高校的论文开始批量生产并且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虽然夏教授并不算论文“高产”的教授,但是他发表的都是高质量和科研成果有重要突破的论文。文章发表后在研究领域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自然中国,南华早报等媒体报道,其工作被他人引用三千余次。
夏教授认为解决问题和探索未知的领域是自己发表论文的动力。攻读博士期间,在完成毕业的要求之后,夏教授开始转基因课题的研究。但是此项研究耗时五年,夏教授不得不将试验的白鼠从美国带到香港科技大学完成后续的观察和试验。夏教授这种勤勤恳恳并且不急功近利的态度值得广大年轻校友借鉴学习。
夏教授曾于2001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Paul Ehrlich 青年科学家奖。2008年夏教授获颁“东南亚高等教育协会-史高博年轻科学家”奖。全球最大的科技及医药学术期刊出版集团Elsevier及东南亚高等教育协会颁发该奖项,评审委员会表示夏教授“对社会及所属的研究范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秦琪濤
近期留言